拾景网

探寻独特视野✅

云南小众景点:千年白族村——诺邓古镇

标签:, , • 发布时间:2021年2月10日 • 评论数:0 条评论


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千年白族村——诺邓古镇。诺邓古镇有着明清古建筑群,当然了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诺邓古镇有着古代民居院落,这里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感,这里古朴的民居和坑坑洼洼的石板路都在彰显着这里悠久的历史。整个诺邓古镇依山而建,错落有致。先来诺邓古镇感受这里的景色吧。

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的诺邓,美丽得出乎人们的意料。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,长期以煮盐为生,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。解放后,海盐大量开发,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,从此尘封于世,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。但正是这种冷落,才使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纯美的身姿。

诺邓古镇是那种你看一眼就会立刻喜欢上的古村落,她自然环境优美,古村位于大山深处的两座不高的山上,大量古朴典雅的传统民居掩映在绿茵之中,两峰中间有小溪汩汩流淌,草木繁茂、空气清新,有一种自然的宁静,宛如世外桃源。

诺邓古村在大理云龙,从下关到古村两个多小时,这里是一个千年古村,古村因井盐而兴,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,山村依山而建,几乎没有被商业化,走在古朴的村子里,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,忘记了都市的烦恼和一切不快,这里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.

这里最有名的就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诺邓火腿。 2012年,红极一时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用7分钟介绍了诺邓火腿。它肥瘦相间,在腌制过后,切出的肉片白里透红,香气四溢。它的做法自古传承,代代相继已有千年。诺邓火腿取材诺邓,几无不包。山上的猪,盐井的水,河底的沙,还有庄稼地里玉米酿成的酒,以及独特的四季天气。所以,不是诺邓火腿产自诺邓,而是诺邓火腿浓缩了诺邓。

金庸在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写道:“段誉将四大金刚中的古笃诚安排进大理盐道司。由于大理偏居西南,食盐生产几乎为零,大理国的食盐全部从大宋购买。”但是,并非如金庸所言,“大理的食盐生产几乎为零”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早在汉代就有著名的“云龙井”,并因盐成为最早的县制,云龙县在汉代称“比苏”,“比”是白族语“盐”,“苏”是“人”的意思,盐井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诺邓村。

盐业经济的发展,促进了诺邓村的演变和发展。南诏时“细诺邓井”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。当时四方商贾云集,诺邓百业昌盛,繁荣兴旺。诺邓村每月“赶”四次集市:初一、十五为“大街”,初八、二十三为“小街”。村中街道因山就势,店铺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开,街面虽不宽,但店铺就有几十家。

千年盐井:座落在诺邓古村的山脚下,寂寞无语,与长流不息的诺水为伴。参观诺邓盐井,被红土砖、实木结构的井架而惊叹。过去敞开、简陋的的古盐井,现在已被当地文化部门修房保护起来。导游介绍,诺邓以往叫“诺邓井”,“井”即盐井。云龙自古以来以出产优质井盐闻名。在诸多盐井中,“诺邓井”最出名。早在公元前109年汉朝就远播中原地区。故汉武帝最早在云南授金印、设郡县时就专门设了个“比苏郡”。即今云龙诺邓及其周边地区。

最早开凿当在汉朝,至今二千余年。最初形成“诺邓井”之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,现除盐井外,还留存有井房及煮盐大灶等建筑。直至今日,盐井还源源不断冒着卤水,村民们把卤水抽回家里亲自熬制白盐,用以腌制火腿。

早在公元前109年汉朝就远播中原地区。故汉武帝最早在云南授金印、设郡县时就专门设了个“比苏郡”。即今云龙诺邓及其周边地区。“比”是白族语“盐”的一音之转。“苏”在汉藏族系藏缅语支各民族中有“人”的意思,意即“盐人”或“生产盐的人”。可见在汉代这些“生产盐的人”就已闻名中原了。在广大西南地区多数是尚未命名的蛮荒之地时,“诺邓”———“比苏”就有了自己的名字。其古老,对一个小山村是极为罕见的。“诺邓井”在宋大理国时期直属段氏政权控制。1383年明政府置云南四提举司之一“五井盐课提举司”于此,明、清以来是连通腾冲、缅甸和西藏、大理、保山等地的“盐马古道”轴心地。盐一度使这个小山村商贾云集,百业昌盛。一条依山而建的街道有三四十家店铺,每月都要“赶街”四次。小山村辉煌了好几个世纪,留下了寺庙、会馆、祠堂、府第、民居……保存至今的尚有元代建筑一处,明清两代建筑约百处,民国年间建筑约五六十处。

旅游贴士

TIPS:1. 游玩时间:一天 2. 最佳季节:四季皆宜,诺邓目前游人较少,因此不必太担心游览高峰问题

特色景点:(一)感受隐世古村的风土人情

(二)保留着大量的明、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

(三)拥有很多优良盐质

(四)品尝多种著名风味小吃

(五)舌尖上的中国取景地

交通:自驾:从大理客运站出发-杭瑞高速-终点。

本期编辑:王文龙 张文杰 韩庆阳

<<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


留言评论

  1. 还没有任何评论,你来说两句吧

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.